學舍理念
日本舞踊的歷史與由來 |
追溯日本舞踊的歷史,早在平安時代(794~1192)起,就有流傳於皇室之間的“雅樂”。它是日本自古以來所具有的歌、舞,加上自中国、朝鲜傳入的佛教藝術所產生的獨有的音樂、歌曲、舞蹈形式。現在宫中舉行活動等的時候依然還在表演。
到12世纪,產生出了一種叫做「白拍子」的歌舞,身着男裝的女子,唱着當時的流行歌曲,身穿和裝搭配著笛音鼓樂,翩翩而舞。
到14世纪,敘述一段故事的假面舞劇——「能」形成了。17世纪時,一位名叫“出雲阿國”的女子,成立了藝能團體,在京都跳歌舞伎的舞蹈,深受普通大眾的歡迎。由此,“歌舞伎”這一戲劇延生,江户時代(1603~1868),在歌舞伎劇中演出的舞蹈開始單獨發展起來。歌舞伎吸收了傳统的舞蹈和現代風俗等要素。
舞蹈的特色為「舞」、「踊」、「振」三要素相结合。「舞」為古典「能」的手法,幽雅而含蓄;「踊」則多具有民間舞蹈特色,生動活潑;而「振」則是戲劇性的動作。三要元素的结合,成為歌舞伎的特徵。歌舞伎採用歌者不舞、舞者不歌的形式,由樂人歌唱。伴奏樂器以三味線為主。舞蹈音樂以「出端」、「中端」、「入端」 3段形式组成;伴奏音樂有「長呗」、「净琉璃」、「常磐津」、「清元」、「義大夫」等調子。
自寬政時期(1789~1801)經文政期(1804~1830)新型舞蹈「變化」问世。劇中由一名舞者扮演幾個角色,大都表演富有變化的舞蹈小品。流傳至今的有《鹭娘》、《娘》、《六歌仙》、《越后狮子》等。特别是市井風格的舞蹈,例如《供奴》、《賣團子》、《粟餅》、《神田祭》、《娘道成寺》表現戀愛和感情的作品等流傳更為廣泛。
從歌舞伎中獨立出來後,歌舞伎逐漸發展為多流派的舞蹈,目前已有300多個流派,主要有志賀山流、藤間流、西川流、花柳流、中村流、坂東流、吾妻流等。各流派在節目曲目上大致相同,但在舞蹈處理上則有顯著区别。較古老的志賀山流、藤間流節奏稍慢,動作較大,而新興的花柳流、若柳流等則節奏稍快而動作细腻。
日本舞踊舞蹈中最常使用手巾、扇子、刀、傘、杖等多種道具。
到近現代,又受到歐美傳入的芭蕾、歌劇等的影響,擺脱開歌舞伎的舞蹈框架進行的創作活動走向興盛,至今還有各種各樣的新作「日本舞踊 舞蹈」的問世。 日本舞踊因時代變遷,分成了「日本古典舞踊」和「新日本舞踊」兩種。其中「日本古典舞踊」歷史悠久,但早期伴奏樂器只有鼓或三味線等,或加上人聲吟唱,旋律比較單調,舞姿也缺少變化;由於「日本古典舞踊」比較沉悶,為了迎合時代潮流,樂曲漸漸改用演歌取代單調伴奏,動作變化較多且較大,舞風呈現多樣化,因此延伸出現今的「新日本舞踊」。
一般人學習日本舞蹈時,各個流派的教學方法均有不同。大多數的教學方法是,通過逐步學習固定的曲目的方法,逐次掌握日本舞蹈中必記, 且不可少的身段表現、脚步動作、小道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種動作。
在日本一般情况下,技藝學習時是師匠和弟子一對一進行的。其中,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問候。學習開始和结束時,必须正座,互相跪地鞠躬。這個時候,必定要把扇子放在自己的面前。對於學習舞蹈的人來說,扇子是神聖之物,據說它是把日常空間和神聖之地之間畫了一條界線,具有一種佛教的涵意。這也正是「日本舞蹈(藝能)必定 從禮始 以禮终」的說法的由来。